健康杂谈 | |
贫血-anaemia(一) |
贫血 -- anaemia 是指全身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总量减少至正常值以下;一般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的浓度低于患者同年龄组、同性别和同地区的正常标准;国内的正常标准比国外的标准略低。“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沿海和平原地区正常成人血红蛋白量,男性为12~16克/100毫升,女性为11~15克/100毫升;红细胞数男性为400~55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500万/立方毫米;12岁以下儿童比成年男子的血红蛋白正常值约低15%左右,男孩和女孩无明显差别。海拔高的地区一般要高些;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成年男性血红蛋白Hb<120 g/L 成年女性(非妊娠)血红蛋白Hb<110 g/L 孕妇血红蛋白Hb<100 g/L 低于以上指标的可以认为是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伴有头昏、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0亿人不同程度贫血,每年因患贫血引致各类疾病而死亡的人数上千万。中国患贫血的人口概率高于西方国家,在患贫血的人群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人和儿童高于中青年。约有30%-40%的婴幼儿患有贫血,主要是由于母体贫血造成的连锁反应,致使新生儿从母体中吸收的生血物质的补给不足,体格及智力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生厌食、挑食、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减退等。妇女的贫血发病率为64.4%,女性的例假、怀孕时自身及胎儿对生血物质的双重需求、分娩出血都是直接原因。过去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近年来因减肥而造成营养失调,形成了严重贫血的又一人群。 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的降低与血红蛋白浓度的降低一般是成比例的,但是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的红细胞计数减少比血红蛋白的减少相对的较少,以致贫血较轻时红细胞计数可以不低于正常。相反,大红细胞型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地偏高,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当失水、水滞留或急性大量失血后血液总量尚未恢复到正常时,血红蛋白的浓度不能准确反映贫血的真实程度,因此,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贫血的影响。此外在急性大量血管内溶血时,血浆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这时血红蛋白测定的结果高于贫血的实际程度。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计数更能反映贫血的程度。 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多种:缺铁、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等; 1.“缺铁性贫血”,缺铁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贫血,见于营养不良、大量成长期小量出血和钩虫病;通常女性比较容易患缺铁性贫血,这是 因为女性每个月生理期会固定流失血液。所以平均大约有20%的女性、50%的孕妇都会有贫血的情形。一般要给与富营养和高热量、高蛋白、多维 生素、含丰富无机盐和饮食,以助于恢复造血功能。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2.“出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出血如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或外伤等所引起的大量失血 ; 3.“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过度破坏所引起的贫血,但较少见;常伴有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 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缺乏红细胞成熟因素而引起的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 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见于婴儿和孕妇长期营养不良; 巨幼细胞贫血是指骨髓中出现大量巨幼细胞的一类贫血; 5.“再生障碍性贫血”,伴有胃酸缺乏和脊髓侧柱、后柱萎缩,病程缓慢;造血功能障碍引起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 引起的骨髓干细胞、造血微环境损伤以及免疫机制改变,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以全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的 疾病。根据起病缓急、病情轻重、骨髓破坏程度等,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在我国经部分地区调查,每10万人中有1.87 ~2.1人发病,与日本报 道的发病率相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急性型与慢性型病例的比例为1∶4.6 6.“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引起病态造血的疾病,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 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纤维化等。 |
||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