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 陶冶情操 |
文 苑 | 中国历史年表 | ||
芷兰雅集 | 故宫博物院:杨丹霞 女士 中国书画鉴定与收藏 | ||
那就有人说了,鉴定就那么重要吗?尤其是现在都亿元时代了,我可以按照贺岁片里台词说的,只选贵的,用不着管什么真假好坏,反正我的投资回报有保证不就行了?我 个人觉得这种观点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为什么?因为这已经不是收藏范畴的话题了,唐代的张彦远、北宋的米芾对于什么才是书画收藏、收藏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按照他们提 出来的,一个真正的收藏家除了要有一定的财力搜罗到藏品,更重要的素质是他要懂得鉴定,赏玩、装裱和品评分类;而近代大家张大千则提出要长久的博览、具有公心、气度宏 阔,不被前人之说迷惑等等。这些都是历代赫赫有名的大鉴藏家,对照他们的心得和见识,再反观当今,我想很值得我们思考一下。 自从南北朝至今,中国书画的造假一刻未曾停歇过,收藏从来都是雅事,虽然毋庸避讳它的回报,但它首先是文人雅士的玩物,玩儿的人是爱它的、懂它的人,即使是开始 时不懂的,也不会拒绝学习并且最终会通过努力懂得,比如北宋的一个大官叫刘泾,刚开始就拣名气大的、价钱贵的买,结果让米芾,就是写《研山铭》的那位一看,全是假货, 后来刘泾接受米芾的指导,经过10年的学习磨练,最终收藏到了唐代韩榦画的马,在书画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纵观当今沸沸扬扬的书画市场,又有几人能够像刘泾那样从善如 流,坚持十年呢?不要说真正收藏,就是真正投资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数不过是投机罢了。如果大家都抱着这种念头冲到书画市场中来,我可以说,最终会有人后悔的。 古人是怎么玩书画的呢,在像今天的这样风和日丽的好天,窗明几净的书斋里,净手焚香,聚集三五知交,观书品画、纵论古今。现在有多少人把书画买回家之后会去细细 品味、研究呢?如果把原本是学问的研讨、人文的涵养,情操的陶冶,演化成仅仅是金钱的较量,如果化大价钱买回家的东西往保险柜里一放再也不看,就等着在市场的最高点出 手,我倒觉得那还不如去做别的投资品种,还不存在真伪、好坏的问题,拼谁最有钱就行了。孔子曾经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以蛮力显示出来的力量,终究不如知识 的力量深厚而持久。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文征明的重孙文震亨,他在描述明末书画市场的怪现象时说过一段话,跟我们当今的情况真是不谋而合,他说当时那些购买书画的人“心无真赏,以耳为 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事隔400多年,但历史有时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是不是贵的就是真的,就是好的?好多现在贵的东西从书画史的角度看并非书画巨匠或者是铭心绝品,比如现在最受买家青睐的《石渠宝笈》著录的东西,在这套书里著录 的是乾隆、嘉庆两代皇帝的收藏,作品有真有假,有好有坏,这个不是我说的,大家去看石渠宝笈,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而且石渠宝笈本身也有优劣之分,比如初编不如续编,三 编又不如初编,而且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北京的一些出版社影印的石渠宝笈内容是不全的,石渠宝笈也有版本考订的问题,这就像我们谈中国书画,并不是除了真就是假这么简单, 要是就这点玩意儿,那乾隆皇帝和他那十几位个个都是人尖子的大臣们,还用干几十年才完成这套书?所以,即使把书画当成玩意儿,也要了解这种玩意儿也挑人,不是扒拉个脑 袋就能玩得起的,不是说钱,而是说精神、感情和时间的投入,古代的皇帝富有天下,从5岁就四书五经、天文地理的学着,玩到头了也不过就是这个,还要靠身边一帮子文学、艺 术专家帮衬着,《石渠宝笈》著录过的假书画,我们故宫的绘画库房里多着呢,初编、续编、三编的都有,有一件王翚王石谷做的假倪瓒,乾隆题了100多首诗呢,不也被专家筛选 |
|||
出来放到资料库去啦? |
|||
返回
假如你感觉不错,就请告诉你的朋友。假如你打算交流,就请联系我!假如你有好地建议,万望不吝赐教 www.hiye.com.cn copyright |